一看就会(黄鳝养殖大致流程)
黄鳝养殖的大致流程
第一,前期准备工作
第二,进苗、放苗
第三,训食,喂食
第四,基本用药和日常管理
一 、前期准备工作:草,黄鳝养殖,草在鱼在,草亡鱼亡。
在准备工作中,已经聊过了早期的水草培育,也说过了放苗前挂网箱,进水草。下面再说说几个实际养殖中关于水草的问题。
网箱养殖黄鳝,优先选用水花生。水花生生长快速,根系发达,能够给黄鳝提供足够的栖息地,冬季水下部分不会枯萎死亡,冬季可以有保温作用,腐烂的根须类似淤泥。
还是从头聊起吧。
水草放入的量,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,并且很多资料都说放满三分之二的网箱,但是实际中的我们养殖都是放满整个网箱了。(我不知道放三分之二和全部,哪好哪坏)初期需要水花生多,可以缓冲雨水直接入网箱内对鳝鱼产生的温差刺激。水花生多了可以一般可以避免出现打堆发烧死的问题。水花生多了可以提供足够的栖息地。但是,也不是越多越好。适量就行。
放草比较早,少放。放草比较晚,多放。
如果有朋友担心附带很多杂物,杂鱼之类的进去,可以采取割水面上的水花生放入网箱。但是这样需要提前两个月,并且要铺厚厚的一层。这种割下来的嫩草还有一定死亡的,在下苗前十天赶箱一次,捞出烂水草,以便给黄鳝一个良好的环境,一般不建议采用割草铺放的方法,前期赶箱太麻烦了。
二、 进苗、放苗
苗种来源:目前养殖户的苗种来源分为两种,一种是黄鳝苗贩子弄来的,二是自己去外地拉苗回来养殖的。苗种的问题,主要说说好苗和差苗、苗种的简单运输、放苗需要注意的问题。
黄鳝养殖,好的苗种是很重要的。很多新手不经意间就全军覆没,多半是没有经验。几个人为可控因素都没有控制好,更不谈靠运气的赌了。放苗,一般在水温稳定的六七月,水温不冰人(24度以上最好),昼夜温差小(空气温差8度之内)的合适条件下。放苗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,在连续晴朗2日以上可以放苗,并且保证放苗后至少连续晴朗3日。
天气预报,不能作为决定性条件,只能作为一个参考。北风不放苗,西风不建议放苗,最好的是南风,比较温暖。实际条件中很难遇到连续晴好的天气,临时性阵雨没有太大影响(新手还是尽量避免),晴的越久风险越低。如果要做的仔细些,除了本地天气预报需要注意,在外省运苗回来,可以关注下苗源地的天气预报。新人能做到晴天越久越好,做不到的就预防好应激。
如果有条件的,残条一定要狠狠的打出来。留下养殖的苗体质越好存活越高。残条就是体表有伤的,竖桩的,瘫条翻肚的,痉挛转圈的等等,简而言之就是和正常鱼不一样的,看着不顺眼的全部打掉。打得越狠,剩下的体质越好存活率越高。方法:加满水,静置五分钟之后开始剔残,病、伤、翻肚、转圈、瘫条、有卵且弱、长时间竖桩都需要捞出来。至于苗种非常丰富,可任意挑选的朋友,如果不介意,耙去表层的都可以。嘿嘿,好苗都钻到下面去了呢!
有卵的苗:肚子半透明、大大的,略微带点红色,苗若有卵,下箱后,化卵了就存活下来,怀卵不化就死亡。比较好的苗,100斤苗只有表层的几条翻肚的,竖桩的,瘫条的,把这些清出来就可以了。大部分都是头在下面尾巴在上面。
以下几种苗,不能要。
雨苗 ,属于暂养的苗。就是下雨期间养殖户不进苗,雨后天晴第一批上市的苗。其中很多烂尾、皮肤病、外伤、或者死的硬翘翘的鳝鱼。
冰苗,井水运苗 ,用手试试水温,常温或高一点正常,温度冰人,比较低,就是冰或者井水。雨苗基本是囤苗后第一批出手的苗,贩子当然会先挑病、残、伤 的卖出。好的留下等高价。过水鱼水质清澈,但并不是浑水就是好苗。也有假浑水。区别的就是真正的好苗,水浑,水中有黄鳝的呕吐物(吃下去的食物)。一般的好苗,放入水中,非常健康,粘液丰富,极少有翻肚、瘫条的。
鳝苗运输中的几点问题
鳝苗运输时,可以每100斤苗可以加50万单位的青霉素。运输包装近距离(2到4小时)铁箱最好。远距离(4到8小时)塑胶箱最好,个人认为竹篾篓垫塑料薄膜、泡沫箱垫薄膜这两种最差。本省内鳝苗运输,5小时内全部是铁箱运输。安徽河南苗运输来全部是塑胶框运输。河南苗大部分采用竹篾篓。泡沫箱不知道哪里的。
鳝苗运输,不能通过加冰来降低温度,这样会引起鳝苗应激。另一个汽车拖箱上方别加遮阳网。黑色遮阳网只会阻挡风的流通,并且吸热导致升温。如果温比较高,近距离的二三小时在洗车加水处整车冲水洒水降温。塑胶框上面并非是单单的一个木板然后用封箱胶缠绕的,为了防止黄鳝苗爬出箱外,事先蒙了一层纱网片,然后盖上木板,最后封箱胶缠绕。在此重点说一下:一定要将纱网片绷紧拉直,千万不能凹下去掉着贴到箱内水面上,黄鳝苗是不能把贴在水面的网片顶起来的,这样会导致缺氧死亡。
鳝苗下箱处理:
鳝苗拉到塘口,苗温度和塘水温度肯定多多少少有差别,把箱内的水哔(倒)出二分之一,再加满塘水,等二三分钟或者五分钟之后,倒掉全部的水,再加满塘内的水。这样逐步换水,是为了减少黄鳝对温差的应激反应,让黄鳝适应塘内的水温。加满水之后还可以每100斤苗加50到100克应激灵浸泡苗种。
也许你会问,怎么不消毒?我只能说我们这里没有给鳝苗消毒的……黄鳝苗经过长途运输,再一次的消毒只会加强刺激引起应激反应导致更多的死亡损伤。如果一定要消毒,建议使用温和的聚维酮碘。可以在鳝苗下箱前一天,500ML规格10%的聚维酮碘施用30个网箱消毒。
再不要学什么养殖书本上的3%食盐水消毒五到八分钟了,否则你会损失惨重,详细细节在黄鳝杂谈里面讲述。并且也不要给别人说黄鳝消毒用3%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的方法,或许一个不小心你的一句话就让别人全军覆没了。
没有剔残条的,没有分级大小的,在浸泡、暂缓温度的时间内可以做。在第二次加满水,倒入应激灵之后,就可以开始剔残条了。残条另外用桶装了,统一放入一个网箱里面,实在不行的,看着活不了了的,拿回去整了吃吧,呵呵。残条放在一个网箱内后期捡上草死亡的,不用跑的很累。
放苗的密度,以六平米计算,湖北监利的很多放的是15到18斤苗种。湖北仙桃的很多放的是20到25斤苗种,最近两年有密度走高的趋势,放25到30斤。当年养殖的苗种大小最好是7钱的。在5钱到1两之间都可以。苗种如果个体小,斤两少放点,苗种如果个体大,斤两多放点,以平衡单位面积内的条数。
有的黄鳝体表有寄生虫----沙蛭,体表有沙蛭的苗,要么放弃做苗,要么想办法弄掉沙蛭。自己笼捕的,电捕的黄鳝苗,用3%的食盐水浸泡十多秒钟,最多不超过半分钟,以看到沙蛭掉落为准,立刻换水。这是我用过的方法,效果挺好。去掉沙蛭之后,再剔除病、弱、无力的苗。但是这方法只对少量的不超过50斤的苗可以用,量大了分批次弄都很麻烦了。大量的苗种体表可见沙蛭,建议不要购买了。
少量的苗剔伤残无力的黄鳝,可以用一个桶装了黄鳝,倒入没过黄鳝背部三五厘米的河水,再将桶倾斜25到45度角,拿手去惊吓黄鳝,体力好的、健康的黄鳝受惊吓会逃出桶内,剩下的无力的苗剔除。
三、训食和喂食
下苗三天内什么都不喂,只需要带个火钳,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巡箱,夹出上草的黄鳝。苗种分级是很重要的,如果大小混养,将会出现大的饥饿了吃小的。别听什么大的不吃小的,那是实验条件下的结果,问问养殖户,基本都见过大吃小的问题。如果大小混养,在训食的时候会出现小的不敢和大的共同进食,导致训食失败,没有产量。
黄鳝苗下箱存活后,主要的管理重点就在驯化上,尽可能的让黄鳝都能开口吃食。开口率高可以避免黄鳝的后期发病。因为开口率高黄鳝就会把我们喂下去的饵料短时间分的吃了,这样的黄鳝个体长势均衡,不易发病。如果只是少数几条吃东西,这几条黄鳝就会吃的过多,到了后期肝脏负荷不了还容易发病,少数开口的几条虽然长得很大,但也不利于整体增重。养殖黄鳝,如何提高黄鳝开口率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1、选好驯食饵料:比较好的驯食饵料主要有蚯蚓,特别是土蚯蚓腥味重效果好,还有蝇蛆、水蚯蚓,其次是河蚌。
2、黄鳝大小分级:大小差距太大,会造成小的不敢吃东西,开不了口。
3、创造好黄鳝的栖息环境:好的环境可以给黄鳝尽快恢复体力,增进食欲。
4、把握驯食节奏:开口太早,驯食时喂喂停停,驯食量的把握都会影响驯食效果。
第四、基本用药和日常管理
日常管理是黄鳝养殖的重要环节,应做到三分养、七分管。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:
水质管理和调节
水质管理是主要稳定水位和防止水质恶化。措施是及时换水和定期换水。平时一般20到30天换水一次,夏季高温5到10天换水一次,换水量每次不超过三分之一。池塘每月用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泼洒一次。定期对水体的PH值、溶氧、亚硝酸盐、氨氮等进行检测。
水温管理
即采取措施把水温控制在黄鳝适宜的生长、摄食范围内。夏季高温时,可加注低温水,调整网箱入水深度,水面加种水草,在池上覆盖黑色遮阳网布或搭建遮阳棚等。
水草管理
及时调控箱内水草面积,夏季网箱内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水草覆盖率,秋后降低至百分之八十左右。对生长不好 面积分布过小的网箱应及时补充水草,对枯死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的捞出。
防逃管理
主要是做好:经常进出水口及防逃措施,网箱下水前或养殖中要经常检查有无破损,防止人为破坏和老鼠咬破网箱等,网箱中水草枝叶漫出网箱外要及时修剪。池塘加水或遇到暴雨时,要及时提高网箱高度,池塘排水时,注意不能发生吊箱的情况。
疾病预防
鳝鱼在自然界很少生病,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由于养殖密度高,生态条件发生了改变,特别是养殖初期,鳝鱼既要适应环境,又要恢复体质,容易导致疾病。因此在管理中要注意改善池塘和网箱的水质条件,投喂饲料要适口。
黄鳝疾病以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其预防方法有:一是体外杀菌消毒。如每隔15天左右用降氨解毒药物泼洒网箱一次,每隔30天用漂白粉。聚维酮碘、戊二醛等对箱外水体消毒一次。二是药物拌饵。如每10天左右用三黄散 五黄散 大蒜素 等药物拌饵投喂一次,或每隔10天投喂预防肠炎等药物2到3次,每隔10天投喂保肝利胆和黄鳝必需的微量元素4到5次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yangzhibaike.com/post/8477.html
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请发表您的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