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货满满(原创 我爹的三轮车)
原标题:我爹的三轮车
我爹走的前几天,还看了看他的三轮车。
三轮车是人力驱动的,并不是他自己造的。虽然他在兵工厂待过一段时间,也会制造很多铁器,但当他想要自己造一辆三轮车的时候,却不愿费那个力气了。
他想要弄一辆自己的三轮车,就像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,要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。只是,他不是祥子,没有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,而是生活在新社会。
要是买一辆新的人力三轮车,价格有点贵,他就舍不得。要自己攒一辆。他会修自行车,修电扇,修缝纫机,修手扶拖拉机,那时候不流行私人小汽车,要是流行私人小汽车,他肯定会学修理汽车的技术。只要是和铁器打交道的工作他就喜欢,毕竟他曾经在兵工厂整天和铁器打交道,在车床上弄零件,缠电动机漆线包。他走了之后,家里还留着几个用油纸包着的漆线包,不知道是电风扇上的还是电动机里面的。
他想要干什么事,别人是无法阻挡的。不过,他不想费太多事,就到破烂摊去捡,要捡一个破三轮车————就是人们卖掉的三轮车,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来,修理一下就能用了。
可是,他在破烂摊转了一个多月,也没能发现可用的三轮车,只能退而求其次,捡了一个三轮车架,带回家,又捡了三个三轮车轱辘,带回家,又过了一个月,他才捡到一个三轮车的车厢,已经破烂得透气了,只有四面的挡板,中间的铁板已经没有了。
我娘不看好他的三轮车,我也不看好,只是说捡到的破烂能有用吗?人家要是还能用就不会卖掉,既然卖掉了,就成了破烂,根本不能用。
他不听我们说,每天下班以后打磨他的小三轮。找了几块铁板,和车厢一起拉到我们村有电气焊的地方,焊上了车厢,又把车身和车厢焊接在一起,没有车把,就用一个废旧自行车的车把代替,没有链条和脚蹬子、挡泥板、轴承等东西,就全都用废旧自行车的东西代替。毕竟,在破烂摊找到废旧自行车的零件不是很难。人们会把不骑的废旧自行陈卖掉,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收破烂的。于是,破烂摊上有了很多废旧自行车,风吹日晒,雨淋雪盖,也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。
我爹能从这些不是好东西的自行车里发现一些能用的零件,卸下之后,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手,带回家,装在三轮车上。等他的三轮车竣工以后,我们都大为惊诧。一堆破烂在他手里攒成了三轮车。他还用蓝色的漆把三轮车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漆了一个遍,乍一看就像是新的一样。
三轮车比市面上卖的三轮车大一号,能拉不少东西。我们搬家到城里的时候,只是拉了一汽车东西,有些笨重家具没有带到城里。他就趁着下班的时候,用脚蹬三轮车把那些家具拉到了城里,一个一人多高的大大的床头柜就是他自己拉到城里的,为了防止床头柜太沉,弄得三轮车后翻,他就在三轮车前面挂上了七八块砖头,压重。我不知道那么大的床头柜是如何拉到城里的,而且拉到城里的时候,天色已经黑了,在路上走的时候,可能人们只会看到一个大大的床头柜在移动,却看不到蹬三轮车的人在佝偻着身子慢慢蹬着。
自从有了三轮车,他出行就方便了很多,或者说他拉东西就方便了很多。我叔家垒墙头,没有砖了,他会用三轮车去捡砖头,到人们拆了房子的地方去捡,还要用瓦刀削去砖头上的泥或水泥,捡了一三轮车砖头,就给我叔拉过去,直到把墙头盖好了。他天天捡,不到一星期,我叔家的墙头就垒好了。
我舅舅家的下水道堵了,一个电话过来,他就骑着三轮车去修理,弄得满身都是泥污,还拉了一车砖,重新垒了下水井,才算是修好了。我舅舅让他在家里吃面条,也就仅仅吃了一碗面条而已。
他退了休以后,不闲着,要去扫大街。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扫大街的工作,要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,到负责的街面地段,拿着大扫帚扫。他的三轮车派上了用场,把扫出来的垃圾放到三轮车上,卸到定点垃圾倾倒处。不过,扫了半年大街之后,他就不干了。主要是在机关单位养成的习惯不好,以为早上扫了之后,一天就不用管了,而城建局主管的领导要他一天都要盯着负责的路面,只要是脏了就要扫干净,一个月给的钱也不多,还要压着一个月的工资……
他骑着三轮车到老家去,我奶奶给他菜,我叔给他菜,都装在布袋里,能拉一三轮车回家。冬天到的时候,我叔给他一大堆大白菜,他拉了两趟才拉到家里。
他走的前几天还看了看三轮车,像是要和那个东西告别。不过,他并没有嘱咐我善待三轮车,毕竟,汽车已经满大街跑了,很多家庭都有了汽车。
我不买汽车,不愿学,主要还是钱不够。当我的电动自行车扎了带的时候,我就用三轮车拉着电动自行车到补胎的地方,让补胎的老头给修修。当小区院子水泥地面破损的时候,我骑着三轮车拉了一车水泥,又拉了一车沙子,和邻居一起把地面修补好了。
三轮车成了运送东西的利器,邻居的电动车扎带之后,也会借我的三轮车拉到补胎的地方。
谁能想到,活动方便能拉重物的三轮车是从破烂堆里捡来的呢?又有谁能相信不上牌照,不担心被查的人力三轮车竟然是我爹自己组装的呢?
或许,三轮车承载了一种精神,是我以前不理解,后来才慢慢理解的。平民的艰苦朴素,勤俭节约,出行的方便,一定限度的自由等等,都是我所慢慢理解的。不管开了汽车还是住了洋房,我们都在重复父辈的老路,精神上的相同是一脉相承的,要是忘了本,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。
忘不了我爹临走前几天看三轮车的眼神,像是跟一个老伙计告别,而我,在当时并没有看懂,现在算是理解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yangzhibaike.com/post/10038.html
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请发表您的评论